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嚴純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強化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的協同聯動,以科研賦能創新型人才培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支持、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科研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
教學與科研對高校而言,如鳥之雙翼,辯證統一、協同互促。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原則之一,也是我國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的建設理念。
參與科研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意識。只有對科學探知懷有濃厚興趣,才能在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參與科研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提出原創性想法并將其轉化為實際成果,進而深化對科學方法的理解、科學價值的認識、科學精神的認同。如果教學未能整合科研思維、實踐和方法,缺少先進的教學理念、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就很難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自我驅動力,也就無法培育出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水平人才。
參與科研有助于引導學生獲取新知。科學研究的核心在于通過實驗、觀察、數據分析等方式探索未知領域,進而在總結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理論或發現。參與科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和前沿技術,建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拓寬學術視野。此外,參與科研還能夠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現有的理論和方法,提出新的假設,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參與科研有助于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不能拘泥于書本知識和理論教育,客觀上要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促進。科研的目標是解決實際問題,要求參與者具備較強的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操作能力。學生在科研過程中以知識為依托、以技能為基礎,通過學習如何使用先進的科研工具和技術,開展實踐操作和實驗驗證,能夠更好地提高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
參與科研有助于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科研是一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探索過程,失敗是常有之事,但這也是學習的機會,是通向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失敗,從一次次的挫折中尋找機遇、優化方案、改進方法,即使面對重重困難也能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這種勇于探索、不畏失敗、持續進取的科研精神,不僅能夠鍛煉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也將成為他們未來學術生涯乃至整個人生的寶貴財富。
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堵點卡點
當前,面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任務,以科研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仍存在一些堵點卡點。
從主體上看,認識還不夠到位。其一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界對科研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協調機制,導致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不到位。其二是教師對科研促進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夠深入,缺乏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的意識和能力。有的教師自身科研能力和實踐經驗有限,難以有效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其三是學生缺乏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從實踐上看,銜接還不夠順暢。在整合科技界和產業界前沿問題并運用到人才培養體系方面,高校的工作仍比較滯后,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的線性劃分,使最終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差距。課程體系尚未充分適應科研創新的需求,前沿課程和交叉學科課程的開發設計還不夠,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從制度上看,評價還不夠科學。教學科研的輕重問題,只是高校教師評價問題的表象,而非問題的本質,其反映的是現有評價體系沒有合理地平衡教學與科研,在“付出—收獲”的簡單邏輯中忽略了教學、科研背后所承載的復雜的實踐活動。這種不平衡無法準確反映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的實際貢獻和努力程度,導致教師在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時,可能會低估教學活動的價值、忽視教學質量的提升。
統籌推動教學與科研同頻共振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高校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不斷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深度融合,將豐富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實踐,將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以科學研究的深度廣度來增強教學創新的活力動力,推動教學與科研同頻共振、相互促進,源源不斷地培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需的創新型人才。
一是應以科研創新為牽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科技創新作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高校要聚焦前沿科技領域、基礎科學領域、世界科研難題,瞄準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目標任務,產出更多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和顛覆性技術成果。強化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以超越單一學科邊界的大領域和需要多學科交叉、多學校協同的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科研命題”轉化為“教學命題”“育人命題”,著力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調整優化完善學科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加快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推動傳統學科專業迭代升級,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與重點領域急需和社會需要的匹配度。
二是應以科教融合為抓手。科研與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上實現協同效應,產生超越簡單疊加的顯著成效。高校要深化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教學,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將解決學術前沿問題、“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行業工程問題的最新成果融入課程體系、教材內容和創新創業項目。鼓勵學生參與重點項目和企業科研攻關,引導他們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組、早進科研團隊,熟悉了解其指導教師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加強校企合作,充分依托科研平臺、校外實踐基地等資源,積極打造高校、企業、社會育人聯合體,完善以項目為牽引、以解決實際需求為驅動的實踐育人體系。
三是應以師資建設為支撐。強教必先強師,不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研創新,人是最關鍵的因素。高校要引導教師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科學研究規律,圍繞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關注知識與技術體系內在矛盾和有機聯系,提升將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的能力。結合科研驅動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參與科研、感受科研、熱愛科研,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的螺旋式上升的知識構建模式,為學生的科研意識、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培養保駕護航。強化“研為教基,教為研襲”理念,支持和鼓勵教師加強教學研究,形成科研教學型與教學科研型教師相結合的師資力量,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和共同提升。
四是應以制度優化為保障。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建設。愈重視教育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教育評價的作用也就愈發凸顯。高校要發揮評價“指揮棒”“風向標”作用,理性區分教學與科研活動的本質差異,建立完善更加多元、更加公平、更加全面的評價體系,制定科學有效的創新激勵政策,平衡教學與科研的投入產出效益,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科研動力。深化學生評價綜合改革,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文素養等,科學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發展潛力。營造開放的科研生態、和諧的學術氛圍、活躍的校園文化,激勵師生積極開展科研活動、跨學科合作、國際交流,形成尊重創新、鼓勵探索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