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磊
現代化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推進高質量生態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建立合理高效的投入機制是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關鍵前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這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效能、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指明了深化改革的目標與任務。
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一直是環境保護的普遍性難題。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純公共物品,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私人投入難以獲得合理回報,面臨供給不足的“市場失靈”。另一方面,生態保護與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資金投入大、項目周期長、技術難度高、涉及領域廣,對整體性、協同性、可持續性的要求極高,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多元主體力量,方可持續推進,否則就容易陷入高投入、低效率的困境。
長期以來,由于社會資本參與意愿不強,我國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在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于環保歷史欠賬較多,生態保護修復任務艱巨,單一依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滿足生態修復的巨大資金需求,市場化、多元化、協同化是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的必然趨勢。探索和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的市場化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修復,既符合現代化的生態環境治理理念,也體現了“成本共擔、收益共享”的公平與效率原則。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的改革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一是資金來源越來越多元化。不少地方已打破政府“一肩挑”的局面,通過各種渠道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態修復。例如,一些省份出臺了《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以市場化方式全方位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明確支持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領域。
二是合作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體現“誰保護誰受益、誰修復誰受益”原則,推動投資模式、運營模式、利益分享模式等機制創新,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投入的積極性。例如,四川省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自主投資、與政府合作、公益參與等多種模式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內蒙古自治區采用“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移交”模式,通過“項目收益+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收益”方式實現資金自平衡,實現了生態保護社會收益的內部化,讓生態修復變得“有利可圖”。
三是參與主體越來越廣泛化。除了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之外,一些地方還探索引導社會組織、個人等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成功推動了社會主體的廣泛參與。
現階段,建立多元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仍然面臨一些難題,亟待改革破題。一方面,生態保護修復過程中依然面臨“重保護、輕利用”的路徑依賴,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尚不清晰,制約了生態保護修復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生態保護修復資金投入的市場化機制仍不健全,修復工程的盈利模式、收益分享、風險分擔方式等還不成熟,導致社會資本參與的意愿還不夠強。此外,參與主體的協同效率不高,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要求,各行業、各領域、各級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與義務尚不明確,有效的績效評估與溝通機制還不健全,各方統籌協調能力仍然有限。
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建設多元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一是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濕地信用、碳匯、水權等生態權益交易市場建設,促進生態保護修復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拓展延伸生態產品價值鏈,多渠道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將生態保護修復的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二是推動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投融資機制創新。遵循市場化原則,拓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在融資、建設、運營等方面的合作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探索綠色債券、環保產業基金、碳交易等投融資方式創新,提高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生態保護修復的支持力度,豐富和拓寬生態保護修復的投資收益。三是建立生態保護修復的工作協調機制。健全和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的協調聯動機制,促進互聯網平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溝通與協調成本,在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利用等環節體現全過程參與,實施全流程監督,實現約束與激勵相結合,形成多元化投資方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社會合力。四是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的法律制度和標準規范。加快制定和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生態保護修復的規范和標準,科學制定生態保護修復的目標與任務,確定投資風險與收益的分配規則,劃分保護與利用的權利與責任,為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提供穩定的政策預期,進而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的長效機制。(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