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翁淮南(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編審)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在新質生產力視閾下,本文探析中國博物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進程中呈現的十大趨勢:一是發展道路上凸顯中國化,二是發展布局上凸顯區域化,三是觀眾服務上凸顯人性化,四是藏品來源上凸顯體系化,五是展覽展示上凸顯多樣化,六是社會教育上凸顯分眾化,七是文化業態上凸顯生態化,八是對外交流上凸顯客廳化,九是信息傳播上凸顯消費化,十是組織治理上凸顯智慧化。
一、發展道路上凸顯中國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新質生產力視閾下,中國博物館的發展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始終張揚著獨特的個性,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F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起源于西方,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國博物館在發展進程中烙上了西方和蘇聯的印跡。但是,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因此中國博物館要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從 2012 年的 3866 家增加到2023 年的 6833 家,平均每 1.2 天新增 1 家博物館。目前,中國博物館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已初步構建起中國特色博物 館體系。展望未來,“中國化”將成為中國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底色。其一,堅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同時也是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探索博物館發展趨勢,中國博物館將避免文化自大和文化自負心態,始終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其二,履行中國人的文化使命。博物館要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始終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其三,形成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中國將建成與現代化強國相匹配的世界博物館強國,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傳播中心、教育中心、文創中心和人才中心,積極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二、發展布局上凸顯區域化
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征。資源的優化配置是高質量的一個重要特征。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后,14 億人口的基數將會為博物館消費提供強勁動力。中國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及豐富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此外,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博物館聯盟等相繼落戶中國。這些優勢資源有助于中國博物館走在全球博物館前列。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中國博物館 2023 年舉辦展覽 4 萬余個、教育活動 38 萬余場,吸引觀眾 12.9 億人次,創歷史新高,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頭部博物館一票難求是常態。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區域博物館還在為生存而努力,這反映出當前博物館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這一現象說明,一方面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博物館文化產品的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高品質博物館的數量仍顯不足。區域博物館是凝聚社會的工具、跨文化對話的舞臺、區域認同的催化劑以及線性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者。國際博協 2019 年京都大會通過“關于可持續性與實施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改變我們的世界”決議,將區域博物館作為其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內容。
事實上,沒有“當地人”參與的社會文化生活,不可能有名副其實的可持續發展。伴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博物館應注意做好區域配置和優化布局工作。其一,圍繞文化帶布局。中華文明是在“河流”中孕育的。2021年中國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如北京周口店遺址、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廣東“南海Ⅰ號”沉船等。此外,最近發現的淮南武王墩墓等國家文物局發布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都靠近水源、降水線和河流、海洋,并且散布在黃河文化帶、長江文化帶、珠江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上。其二,圍繞經濟帶布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作區、粵港澳大灣區、黃河生態保護與發展協作區將有更多博物館出現,如鄭州、太原、青島都提出建設 100 座博物館的目標。其三,博物館呈現規?;l展趨勢。一些綜合實力較強的博物館開始跨區域建設分館,如故宮博物院、浙江自然博物院等。它們借鑒國外博物館的做法,以總館為中心,把統籌管理與分散運維有機結合起來,既強調標準統一、資源統籌,又注重分館經營自主、業務自立,最大限度發揮博物館品牌、藏品、展覽、人才和研究優勢,最大限度服務區域文化建設。其四,博物館呈現差異化發展特征。一些博物館突出自身優勢,打造個性化品牌,避免了同質化,尤其近年來非國有博物館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博物館的差異化發展。隨著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的實施,一些省級、重要地市級博物館因地制宜,實現特色化發展,一些中小博物館加強機制創新,有效盤活了基層文物資源。
三、觀眾服務上凸顯人性化
2023 年國慶節假期,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常設展廳中的“沉思羅漢”陶瓷雕塑成為景德鎮最火爆的打卡點?!俺了剂_漢”與亞丑鉞、東周足形金飾一道,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出圈,反映的正是當前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以及通過更年輕化、更自信、更風趣的方式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重構和傳播。高質量發展“以人民為中心”,能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中國博物館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改進服務,提升參觀體驗。
其一,從宏觀層面看,主要表現在為更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服務。中國博物館將重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其二,從中觀層面看,主要表現在為更多的跨語言、跨國界、跨文化的海外群體提供服務。人性化服務是現代化服務,也是一定意義上的國際化服務。 2023 年 9 月,“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特展在香港開展,展出 120 件距今 4500—2600 年的青銅器、玉器、金器、陶器等文物,其中近一半展品為 2020—2022 年在三星堆遺址發掘出土的新文物。截至 2023 年末,該展覽接待 17 萬余名觀眾,日均客流量創造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館以來的新紀錄。該展覽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中國博物館的國際化服務和傳播。其三,從微觀層面看,人性化服務主要體現在價值理念上,它更加突出以觀眾為本。曾經“觀眾—藏品—空間”關系是博物館的主題,博物館進入新時代以來,強化社會參與,履行社會責任,公共文化機構屬性的“藏品—觀眾—空間” 關系愈加凸顯??茖W探索、模擬制作、示范表演、志愿講解、專題講座、知識競賽、學術研討等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使更多的觀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人性化服務將提升觀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四、藏品來源上凸顯體系化
中國考古博物館、考古遺址博物館和區域博物館的迅猛發展,打破了一些傳統大館對文物資源的壟斷,但也引發了一些關于藏品資源分配的爭議?!安┪镳^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藏品是博物館持續發展、走向未來的基礎。藏品的體系化收藏和“原境”配置,是中國博物館走向未來的必然趨勢。一是集中體現“三種文化”的完整性,藏品將更加豐富和系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脈相承、延續發展、不斷升華的,它們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主體與主流?!叭N文化”相關藏品的完整性、系統性,將直接決定中國博物館未來在世界博物館界的地位和影響。二是對反映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海外藏品的收藏將形成體系。目前,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在數量和質量方面不斷實現突破,一些規模較大的博物館成立了海外文物征集部門。海外藏品能體現相應區域文明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有利于促進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三是考古將會持續有新發現。出土文物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是體現人類文明發展和歷史記憶的見證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研究的積累,在中華文明探源和“一帶一路”等重點考古領域,文物將會逐步形成系列。四是數字化藏品的體系化。包括對現有藏品的數字化處理,數字藏品和音像藏品的收藏等。五是隨著國力增強,社會上將會出現更多的藏品捐贈人和捐贈單位,這些藏品都會豐富中國博物館的藏品體系。六是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管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屬于我們當代人,也屬于子孫后代。“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實施預防性保護,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五、展覽展示上凸顯多樣化
新質生產力是高科技賦能的生產力。目前,許多博物館都設置了數字展廳或云展館,將展覽的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給更多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是反映毛澤東生平和光輝業績的革命紀念館,每年接待觀眾 600 萬人次以上。2023 年 12 月 24 日,“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數字展館正式上線。該展館融合 5G 云計算、三維建模、分布式渲染等技術,實現具有強烈真實感的線上觀展體驗。據統計,數字館正式上線僅 3 個月,瀏覽量達到近 100 萬。此外,通過裸眼 3D 技術打造的線下元宇宙沉浸式體驗,讓更多文物以 3D 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全方位展示文物,讓觀眾更深入地體驗紅色文化,實現線上線下雙向引流。
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產品和核心競爭力。新時代,現代化強國目標推動中國博物館從藏品中心跨向“展覽為王”時代,更加突出展覽展示這個主責主業,展覽呈現多樣化趨勢。一是任務的多樣性。通過“三種文化”展覽傳遞的信息,不僅回應了中國人的關切,也對解決人類問題有重要價值,從而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以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將被更多地提煉和展示出來,不斷用中國視角展出更多精彩的有內涵的中國故事。二是手段多樣化。通過多樣化手段,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些手段有傳統的、現代的,有線上的、線下的,有線性的、非線性的,有單一的、融合的,但目標都是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隨著AR/VR/MR等技術手段的運用,中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差異化越來越凸顯,策展理念愈來愈新穎,中國博物館將走出“千館一面”和形式上“大而全”的境況。三是內容多樣化。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多元與一元、時代性與民族性、趨同與求異的需求,展覽內容的生產出現精品化和大眾化兩種趨勢,并出現更多引起全球關注的經典展覽和品牌展覽。四是形式多樣化。除傳統的展廳展示外,更多的藏品和展覽走進網絡、走上“云端”。其中,新概念展覽數量不斷增加,“云看展”“云游覽”將為觀眾帶來更多新體驗,把“博物館帶回家”變成“在云中看博物館”。五是展覽“活起來”?!盎钇饋怼钡暮诵氖恰疤岣呶奈镅芯筷U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豐富全社會的文化供給。“活起來”是形式更是內容,新質生產力的高效能,為展覽“活起來”提供了諸多可能。
六、社會教育上凸顯分眾化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眰鞒袣v史與啟迪未來,是中國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文脈悠悠,氣象萬千,以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為依托,各大文博場館發力創意策劃,文化供給不斷豐富。2023 年國慶節,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實景動漫短片《夢圓富春江》。短片采取擬人化手法,將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的前半卷《剩山圖》和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后半卷《無用師卷》幻化為Q版古風小精靈“無用師”和“剩山”的動漫形象,巧妙地將文物元素與航母編隊、殲–2戰機等軍事元素相融合,以《富春山居圖》為載體闡釋“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中華情,成為 2023 年度博物館海外傳播的重要案例。20 世紀 70 年代,教育從博物館業務的邊緣走向核心。如今,越來越多人在閑暇時間走進博物館,通過文物和展覽來了解歷史。博物館應充分發揮教育、研究功能,助力當代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60% 以上的旅游者將博物館作為文化休閑目的地。
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博物館供給和需求產生變化,進而讓這所“大學?!蓖癸@分眾化趨勢。一是大眾化。以增加和傳播知識、提高審美情趣為宗旨,把“所有的人”視為教育活動的對象,開展面向全年齡段和全體國民的全域博物館教育。服務“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以及“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要求,中國博物館將推動全民終身學習教育,持續推進文化知識和科學理論的大眾化。二是細分化。即兼顧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為小眾群體提供教育服務,如專門到特殊教育學校、勞教所等特殊場所舉辦展覽或講座,對不能來館參觀的病人、殘疾人、高齡老人提供專門的線上講解服務。三是對象化。配合國家重大節日、重大慶典、重大主題教育,為特定人群特別是近億的黨員群體定制專題教育。同時,加大力度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四是多元化。聚焦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更加突出社會教育活動的導向功能,并將其貫穿于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形成鮮明的價值導向。五是分散化。文化解釋權是博物館的核心權力。未來,中國博物館的文化權威角色將會被弱化,捐贈者和觀眾的積極參與使文化解釋權呈現分散化趨勢。不管如何分散化,中國博物館都要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更好地傳承國家文化基因,更充分地留存民族集體記憶,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六是互動化。更多的主動權轉移到受眾手上,出現了更多的信息選擇和信息互動。
七、文化業態上凸顯生態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質生產力追求的新業態。國際建筑大家貝聿銘操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是傳統江南印象與現代建筑風格有機結合的“巨型展品”,成為蘇州市經久不衰的爆款IP,是國內外游客到蘇州旅游必去的打卡地,也成為中國博物館海外社交媒體傳播案例中的“常青樹”。2023 年度僅社交媒體上關于蘇州博物館建筑的討論就達上萬次。在國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戰略的牽引下,中國博物館積極“引導新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凸顯新型文化業態,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一是走向深度融合。中國各類博物館正在實施“博物館+”計劃,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等其他業態的融合,如博物館+網絡媒體、影視等,甚至博物館+房地產、酒店、餐飲、娛樂等綜合業態?!安┪镳^+”還推動了文創產業的發展,中國博物館文創產業正迎來黃金時代。二是綠色功能拓展。社會的信息化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博物館的綠色轉型,積極服務“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三是形成新型文化生態圈。堅持全球視野,以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為中心,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生態圈和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地標。四是提升文化業態品位。如今,博物館已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樞紐。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新型文化生態圈將不斷擴展,文化業態品位也將不斷提升,助力國家整體文化品位的提升。
八、對外交流上凸顯客廳化
2023 年 9 月,在孔子博物館舉辦的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首次設立世界文物(博物館)分論壇??鬃硬┪镳^從全球影響力角度尋找突破點,跳出傳統儒學的局限,讓儒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等學科的學者齊聚一堂,令其榮登 2023 年度全國博物館海外影響力專題類博物館榜首。辦好文化客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是中國博物館的一項重要使命。一是主動有效參與博物館國際治理。中國博物館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博物館間的交流,有效參與博物館國際治理。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牽頭成立“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博物館聯盟”“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等。二是主動設置議程,引導國際話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設立了以普及南京大屠殺歷史知識為目的的非營利性公益學?!辖鸩輫H和平學校。學校累計舉辦培訓班 80 期,參加的學員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挪威、日本、韓國、波蘭等 80 多個國家和地區,達 5000 多人。2023 年 9 月,“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守護世界遺產,開展和平教育”從全球近百個案例中脫穎而出,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授予 2023 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探索之星獎”,這是國際權威組織對南京大屠殺史實及南京為傳播和平所作貢獻的認定。三是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臺。著力打造一批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文物外展品牌,爭奪文化解釋權,用中國話語闡釋中國發展。通過借展、互換展覽、多地巡展等方式,多渠道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
九、信息傳播上凸顯消費化
新質生產力帶來新型數字消費。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的主人“喜”的 3D 復原頭像;山西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的樂師們再現壁畫《夫婦宴飲圖》中的古樂演奏場景;山東博物館將齊國樂舞俑進行了數據采樣,以 3D 虛擬動畫方式,還原齊國樂舞場景;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通過數字手段將《富春山居圖》打造成高 5 米、長 40 米的長卷投影,讓觀眾有“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感受。馬克斯·韋伯(Max Webber)認為,社會科學關注的是理解。在傳播學中,受眾主動選擇使用媒體,并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進行選擇和消費,趨向人性的、短暫和受情景限制的敘事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的理解。從受眾消費視角看,傳播過程實際成了“信息消費、信息生產、信息流通、信息再消費與信息再生產”的循環過程。這種信息消費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能實現消費自身的再生產。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媒介消費的新時代。因此,受眾信息消費思維為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塑造中國博物館良好形象打開了新思路,呈現了新前景。一是從信息生產視角看,通過規?;筒町惢a,中國博物館信息生產實現了量的最大化,形成“有合有分、既多又異” 的交互性內容,可滿足不同群眾需求。信息是話語權的核心,包括“意義”和“符號”。對意義的編碼,突出了包括中國理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內的“意義”。對符號的編碼,遠離“另類”,走出“他者”,提煉了中國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體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二是從信息傳輸平臺看,云媒體、融媒體、自媒體和眾多海外媒介成為增強中國博物館傳播力的新機遇。三是從信息營銷視角看,中國博物館的公信力在客觀、高尚、權威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四是從信息調控視角看,中國博物館從宣傳時代、傳播時代跨入消費時代,成為事實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超市”,信息的生產能力、傳輸能力、營銷能力、消費能力實現飛躍。
十、組織管理上凸顯智慧化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要求。隨之,中國博物館的組織管理水平也將同步提升,最終建成設施智能化、數據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務精準化、安防協同化的“智慧化”運營服務體系。一方面,社會公眾文化需要層次的提高促使博物館向智慧化發展,全球信息技術發展支撐著博物館向智慧化轉型,博物館自身承擔的功能也推動博物館智慧化的不斷升級;另一方面,伴隨著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和智慧博物館的多元發展,中國博物館的組織管理體制機制將出現扁平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特征。
組織管理的智慧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管理精準化。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 )認為,研究“優勢”比研究“競爭”更有意義。中國博物館要充分利用我國優勢戰略資源,樹立中國博物館建設的“質量意識”,堅決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加快形成推動中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方式、政績考核方式,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不斷將中國博物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中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優勢,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各項工作保障水平,實現全面的高質量發展。二是管理標準化。管理不是簡單的建立一些應用系統,而是在統一標準體系指導下的一整套“人+物+應用+管理”的多端融合體系。三是管理開放化。適應數據信息環境,通過對博物館的整個管理體系進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與組織重構,打破傳統博物館管理體系封閉分割的“煙囪”現象,以及傳統博物館在保護、研究、展示、闡釋文物及服務社會等方面存在的創新瓶頸,實現中國博物館大系統和博物館內部部門之間的順暢溝通和高效協同,從整體上提高效率。四是管理系統化。構建信息化大安全體系,確保中國博物館運行系統的整體安全。五是投入持續化。智慧博物館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綜合國力的整體提升,要不斷加大資金和人才投入力度,更大幅度地提升包括收藏、研究、展示、闡釋、運維等能力在內的信息化水平,進而提升中國博物館的總體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