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閆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汪川(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4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整體延續回升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國內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展望下半年,隨著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將進一步增強,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傳統與新興動力加速轉換。
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上半年,中國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從國際視角來看,國際貿易穩步回升,帶動進出口質量持續提升。從國內來看,宏觀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傳統與新興動力加速轉換。
第一,外貿出口質升量穩,進口規模穩步擴大。上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1%。其中,出口增長6.9%;進口增長5.2%。究其原因,在全球制造業回暖的推動下,全球貿易景氣程度顯著改善,推動了外需增長。除此之外,中國出口競爭力持續增強,盡管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中國對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出口金額卻不降反升。
第二,市場銷售持續增長,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居民消費方面,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就消費內部來看,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1.3%、11.2%,構成當前消費熱點;互聯網消費仍呈高速增長態勢,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9.8%;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3%。
投資方面,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9%;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就投資內部結構來看,由于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效果逐步顯現,制造業投資引領投資實現快速增長。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4%,制造業投資增長9.5%,對整體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一半以上,顯著支撐了固定資產投資的提升。
第三,工業增長優于服務業,裝備制造業支撐作用明顯。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高于同期服務業生產同比增長的4.6%,且較2023年同期增速加快。就生產領域內部情況來看,工業上游采礦業和原材料制造業的生產增速放緩,中游與外需相關和制造業升級相關的領域,經濟表現相對更好。上半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7%,增速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8個和2.7個百分點。其中,3D打印設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1.6%、34.3%、28.9%。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壯大,汽車制造、鋰電池和光伏制造等新興行業將成為支撐工業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四,居民消費價格溫和回升,工業生產者價格降幅收窄。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1%。分類別看,服務和主要食品價格的上漲推動了CPI的同比回升,但部分耐用消費品的價格仍然低迷。上半年,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1%,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6個百分點。未來在擴大內需政策的引領下,CPI在四季度預計將溫和回升,下半年PPI同比降幅將逐步收窄。
財政收入保持恢復性增長
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913億元,同比下降2.8%,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業緩稅入庫抬高基數、去年年中出臺的減稅政策翹尾減收等特殊因素影響后,可比增長1.5%左右。其中,全國稅收收入94080億元,同比下降5.6%;非稅收入21833億元,同比增長11.7%。財政支出方面,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6571億元,同比增長2%。
財政部門持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突出輕重緩急,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從主要支出科目看,上半年,教育、基建、社保累計增速分別為0.6%、5.01%、4.16%,顯示民生支出仍然是財政支出的重中之重。
展望后續財政政策走勢,隨著下半年經濟增速企穩,預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會平穩增長。
下半年宏觀經濟將呈現兩大特征
第一,內需主導經濟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明顯。一方面,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持下,家電消費預計將有更佳表現。目前,全國多省份已陸續出臺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工作方案,后續政策效果將進一步顯現。另一方面,服務消費仍具增長潛力。年輕消費群體的不斷壯大將帶來較強的出游、娛樂等消費需求。數字技術的發展將推動更多定制化、個性化服務需求的增加。
第二,基建與制造業投資持續較快增長。上半年,財政支出的增加推動了基建投資的加速。市場和政策因素共同拉動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將持續釋放對專用設備、電氣機械設備等產品的需求,支撐裝備制造業產能的擴張。預計下半年,基建支出將保持這一增速,對經濟增長起到溫和支撐作用。
宏觀政策持續用力 改革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下半年,面對復雜的宏觀環境,應以深化改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在政策層面,應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發揮新興產業的增長溢出作用;宏觀政策應充分釋放內需,在多渠道多舉措穩增長的同時,注重防范風險。財政政策方面,要通過調整中央地方財權事權劃分,增強地方財政穩定性;貨幣政策方面,推動貨幣政策調控的轉型升級,使得貨幣政策在實現穩增長目標的同時,實現更為靈活的調控。
第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采取差異化策略,促進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企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具備較高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的企業,應當優先考慮給予資金支持。同時,應鼓勵這些企業將資金投入到研發和技術創新中,以進一步提升其生產力水平。對于中西部地區,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環境的改善,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環境。同時,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鑒于新質生產力企業的知識密集型特征,需要進一步改善未來產業、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等的融資環境,降低融資成本。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貸款等措施,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融資支持。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為企業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第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適度調整中央和地方財權,增強地方財政穩定性。短期看,財政政策應以穩增長為目標,優化財政政策實施方式。可以通過增發國債等手段,擴大總需求,確保必要支出力度。在推動財政政策實現穩增長的同時,為保證積極財政政策的效率,要推動財政政策逐步從重投資轉向投資與消費并重,同時逐步增加社會保障支出,以居民消費擴大支撐長期經濟增長。
長期看,應通過財稅體制改革,優化中央地方財權事權分配。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重新進行制度安排,在政府間重新劃分政府職能邊界,劃分各級政府間職責范圍,明確各級財政支出責任的基礎上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劃分財權,劃定各級政府穩定的收入來源,通過上收部分事權和支出責任到中央和省級政府,減輕地方政府和市縣政府的支出壓力。此外,要對現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合理、不完善之處進行進一步優化,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增事權和支出責任進行合理劃分;還應完善現行征管體制及非稅收入的征管,可以下放或擴大部分稅種的征管范圍和收入規模,補充地方政府財力。
第三,調整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優化貨幣政策調控方式。當前,貨幣政策既要實現穩增長和穩就業,又要解決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難題,要求貨幣政策要在通過傳統手段釋放流動性的同時,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優化貨幣政策調控方式還應實現從數量型調控向價格型調控轉型。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執行同時兼顧數量型和價格型目標,且以前者為重。價格型操作目標較為模糊,且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在利率市場化的當下,這些操作目標與貨幣供應量等中介目標相關性較弱。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應由價格和數量兼顧向價格型目標轉變,實現通過調節基準利率來影響存貸款等其他利率,從而通過影響金融中介的信貸行為來間接調控宏觀經濟變量。
第四,以發展數字經濟為紐帶,穩定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和外商投資信心。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數字經濟已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在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尤為關鍵,它不僅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供了新動力。
在數字經濟方面,首先應完善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如4G、5G等通信網絡的覆蓋和升級,尤其是西部和一些偏遠地區,更應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網絡的覆蓋率和速度。其次,充分利用數據要素。數據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應大力引進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相關項目,建設云計算中心和大數據平臺,推動數據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廣泛應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最后,為進一步吸引外商投資,應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應鼓勵外資更多地采用股權投資和非股權投資相結合的新模式,這樣既可以降低外資的風險,又能更好地發揮外資在技術、人才和管理上的溢出效應。